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上音举办首届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声音景观专项大赛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25-07-30浏览次数:10

近日,由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与“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组委会联合主办,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上海网音科技中心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声音景观专项大赛决赛、颁奖典礼及学术研讨会,在上音国际交流楼与上音歌剧院民乐排演厅举行。

本届赛事自启动以来,历经三个月的广泛征集与精心筹备,汇聚全国高校及机构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在推动声音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创新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数字声音景观作为新兴艺术形式的跨界拓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深入贯彻国家“数字中国”战略,积极响应文化数字化转型与声音艺术创新的发展需求,大赛组委会与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于2025年3月首次设立“数字声音景观专项赛”,聚焦声音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深度交叉,致力于构建技术赋能下的多元艺术表达路径与产业转化机制。


自赛事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600余所高校与专业机构提交的3000余件参赛作品。通过初评、复评与终评的多轮遴选,专项赛涵盖的六大赛道于7月26日全面展开决赛评审。在50家协办单位的共同支持下,赛事评审工作科学严谨、专业高效,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6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85项、优秀奖31项及优秀作品创作奖15项,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创作者在声音媒介、数字艺术、跨学科设计等领域的实践深度与创新广度。


7月28日,颁奖典礼在上音歌剧院民乐排演厅隆重举行。上音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汤隽杰出席并致辞。他对参赛团队与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祝贺,高度评价大赛在推动艺术与技术交融、促进产教协同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作为赛事同期的重要学术活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新时代音乐数字媒体产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于7月27日举行。会议邀请来自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中国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围绕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制教学与产业实践协同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会开幕环节,数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邹新娟与大赛组委会秘书长谢清风分别致欢迎辞。


大会主题演讲环节,三位来自不同院校的资深教授围绕“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展开深刻阐述。



上音研究生部主任钱仁平教授以《服务需求,追求卓越——对上音数媒学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的观察、探讨与期待》为题,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能力结构”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分析了人才培养的导向逻辑、标准框架与路径机制,就优化学科链条与强化交叉能力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教授则以《两个AI: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试验》为题,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双维驱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多元智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当前教育转型语境中的重要价值。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杭州设计研究院的吴晓峰教授围绕《从数字文物到元宇宙教育:元桥平台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论述,从平台构建逻辑、教学支持体系与文旅协同机制三个层面,探讨了数字技术在跨界场景中的应用潜能,为科技、艺术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深层联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与理论支撑。


在“新文科背景下课程重构与产业适配”专题发言环节,来自音乐与舞台艺术高等院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学科体系拓展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呈现出“理念—机制—路径”多维交汇的学术思辨格局。



上音科研处处长王旭青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音乐领域应用型科研与育人模式实践》为题,立足“学术—产业”双向互动机制,系统分析了当前音乐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趋势与挑战,提出了融合科研实践与应用导向的育人机制路径。



上音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教授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科技学科建设》主题,系统梳理了音乐科技专业的学科演进历程与理论建构基础,强调音乐科技的跨界属性与高度时代性,要在艺术、科技与产业之间构建稳固而灵活的衔接机制,形成服务新文科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上音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教授以《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构建艺术教育新理念——音乐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聚焦艺术教育理念革新与跨界能力建设,指出音乐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主动回应“连接艺术与商业、技术与人文”的复合需求,以契合数字文化语境下的组织创新与价值创造。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沈倩教授则以《当我们在舞台上看见未来》为题,从“探新路、求新知、育新人、开新境”四个关键词出发,分享了依托“数字演绎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所构建的复合型舞台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指出未来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应实现从“艺术呈现”向“艺术系统构建”的深度跃升。

在“人才培养与项目落地路径”专题发言环节,多位高校学者与行业专家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路径、实践机制与产业对接模式,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展现出“教育理念—应用导向—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策略。



上音数媒学院数字声音艺术教研室主任戴维一副教授以《转化·演绎·应用——音乐融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为题,系统阐述了音乐融媒体专业的教育定位与发展逻辑,提出“双创驱动”与“项目育人”的融合机制,强调将多模态叙事能力与跨平台应用能力作为新型音乐人才核心素养构建的关键支点,为新文科框架下艺术教育范式的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自吉利研究院创新实验室的高级经理沈炼之,以《敢为即成长》为题,结合自身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创业与实务经验,分享了数字媒体技术在汽车、交互体验、智能界面等多元应用场景中的实践案例,强调青年人才应具备主动探索与快速迭代的意识,在“敢想、敢做、敢当”中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跃升。



GGAC数字艺术平台创办人林永民则以《新时代·新青年——GGAC数字艺术平台观察报告》为题,从数字游戏与视觉文化产业出发,全面分析了当前数字艺术生态的结构演变与人才需求,指出AI素养成为游戏视觉与互动设计的关键竞争力。


上音音工系音乐科技教研室主任陈世哲副教授以《数智时代下音乐科技跨界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为题,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回应的双向逻辑出发,提出应以“多元复合能力”与“项目导向思维”为核心,推动音乐科技人才的教学组织与实践机制重构,强调跨界知识图谱与应用能力构建对于未来音乐科技教育体系的战略意义。


自由量级音乐数据专家陈夏阳以《AIGC时代下基于Workflow的音乐人才培养探索》为题,结合大量行业数据与案例研究,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背景下音乐创作流程、内容分发模式与用户消费趋势等方面入手,分析了Z世代音乐人在内容创制中的行为特征与能力需求,提出“基于工作流(Workflow)导向的教学系统”有助于提升音乐人才的产业适应性与系统协同力。


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职业技能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波则以《数智·场景——声音景观产业的期待》为题,从职业教育与行业规范的结合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当前电子音响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与职业技能结构重构需求,呼吁行业与高校建立面向未来的“协同育人机制”。



会议最后,由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尤继一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在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更应该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创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数媒学院将继续秉承“人文为本、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拓展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协作模式,致力于打通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壁垒,构建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体系。


本届专项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推动声音艺术的媒介转化与产业融合创造了良好范式。未来,赛事组委会将进一步深化“赛事+学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协同模式,持续推进数字声音景观的理论建构、教学实践与社会应用,助力我国数字声音景观生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