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进校园|文化,楼宇经济新的生命力

发布者:易慧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12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确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观与职业观。1024日下午,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关工委、离退休工作处联合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邀请到全国劳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建平带来了主题为“文化,楼宇经济新的生命力”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院关工委副主任、秘书长、离退休党委书记易慧主持。





顾建平,全国劳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总经理,退休后现任上海浦西第一高楼总工程师。自2006年开始参与上海中心的前期策划设计、中期施工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长达16年。曾获上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RICS(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资深会员和中国区理事、BOMA(国际业主和资产管理者协会)中国区首任主席和荣誉主席、CTBUH(世界高层建筑和都市人居协会)中国区理事及全球Fellow获得者。

顾建平以自身成长轨迹为脉络,生动讲述了从青涩“建筑学子”到扛鼎“重大项目核心人员”再到获评“全国劳模”的奋斗过程,分享了个人职业追求与城市建设发展深度融合的经历,让在场学子真切感受到劳模精神的实践力量。





分享中,顾建平以“亲历者+建设者”的双重视角带领同学们从“云端漫步”开始,深入了解上海中心:从126层的“天时632艺术空间”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科技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到俯瞰上海总体格局的118层的“网红观光厅”37层的观复博物馆贮满人文情怀的建设者荣誉墙1层、公共文化长廊的B1层,深藏于B5层的地下艺术品保险库等,每一处空间设计都生动地注入“建筑承载文化,文化赋能楼宇”理念,彰显着建筑人“兼顾商业价值与公共责任”的职业担当。让同学们深刻领略到“垂直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工程奇迹,更是凝聚着设计智慧、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文化载体。

最后,顾建平感怀:自己花了16年的时间,倾注于上海中心的建筑,从项目立项时的满心憧憬,到超高层施工中的多个技术难关,曾让其陷入迷茫与疲惫中,支撑着他走下来的,正是坚持不懈的韧劲、追求卓越的执着、创新突破的勇气和甘于奉献的初心。





这场讲座打破了对“劳动”“劳模”的传统认知,深刻理解到新时代的劳动不仅是技能的锤炼,更是文化的传承、创新的实践与责任的践行,为同学们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注入了精神动力,也更坚定同学们“以劳模为榜样,以匠心铸初心”的成长信念,切实推动三种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




学生感言



这场劳模讲座,于我而言,是一次艺术与精神的共振。劳模们在平凡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作曲中对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的打磨,竟有着惊人的共通——都是用极致的专注,将“重复”淬炼成“卓越”。他们提及克服技术瓶颈时的坚韧,让我想起自己为一段和声走向反复修改的日夜;他们分享团队协作的温暖,也启发我思考音乐创作中与演奏家、制作人的默契配合。未来我会将这份“匠心”融入作曲,让作品不仅有艺术的温度,更承载着一份对专业的敬畏与坚守。

——作曲指挥系2024级硕士 柏汶妤


听完顾建平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上海中心1层那面刻满4300多个名字的“建设者荣誉墙”,顾老师分享了一个质朴的故事:一位参与建设的民工,曾因无法向女友证明自己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而苦恼,直到他带她来到这面墙前,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这面墙让我看到,支撑起这座632米建筑的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4300多名活生生的劳动者共同赋予它的分量。此外,顾老师十六年如一日建设上海中心的执着,让我明白:伟大是无数个“我”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坚持。作为年轻人,我渴望成为这样“平地起高楼”的人,在平凡处脚踏实地,让我的名字也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无愧地刻在时代的荣誉墙上。

——音乐学系2024硕士 刘皓安


顾老师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开篇,瞬间引发了我的共鸣,我认为,艺术本身是抽象与具象的并存体,音乐是无形的艺术,而建筑是可视化的艺术。今天的讲座为我揭示了一个宏大的现实乐章:那些矗立于城市的摩天楼宇,正是我们时代“凝固的音乐”,而文化,就是为这部巨型乐章定调、赋魂的核心旋律。讲座中,顾老师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完美诠释了这种“文化定调”。尤其是37层的珐琅厅——那方世界最大的景泰蓝地面,代表着一段凝固的历史,它从一个被观赏的“音符”,一跃成为了整个建筑“乐章”中一段华彩的“主旋律”。我深信,当每一座楼宇都如同这首精心谱写的“凝固的音乐”,不仅以其形态定义城市的天际线,更以其文化内核触达人们的心灵,楼宇经济所焕发的,才真正是植根于文化自信、并能够反哺城市精神的、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

——作曲指挥系2022级本科生陈语煊